1/08/2008

創意市集 手感藝術成為經濟



從大前年的南海藝廊,到後來的CAMPO創意市集活動,到現在只剩下「一卡皮箱秀自己」。創意市集這股風潮,在台灣轉眼間兩年多了,這麼多顆「創意經濟」的種子,到底開出了多少機會之花? 南海藝廊,開啟手感經濟熱潮 兩年前南海藝廊開始募集手工製作商品的攤販,到後來一群有心的人組合成CAMPO,在'94 年12月開始有創意市集的擺攤活動出現。'95年的1月份開始,創意市集風潮受到媒體的廣大關注,開始了一波台灣手創經濟的熱潮產生。 是瓶頸,也是改變關鍵[gallery=5]

創意攤販有多少,光是由三采文化出版的創意市集系列書籍中,編輯在案的創意品牌超過450個攤販。因此過去兩年以來,保守估計出現超過一千位以上的創意攤販,大大小小超過兩百場以上的活動,創造出超過兩億元以上產值。  CAMPO熄燈,該檢視創意經濟體質了 只是兩年過去了,之前每個周末都有創意市集可看的盛況不復見,有心經營好的攤販進入實體通路,準備面對現實的商業挑戰。有更多自許是創作者的年輕人,黯然退出市場,回歸現實職場找工作去了。被稱為創意市集的始祖CAMPO,9月初正式在網站上宣布暫時停辦,也讓整個創意市集風潮稍息。CAMPO創辦人在網站上指出,「CAMPO這個名詞,代表的是一個精神,也應該是繼續保持純潔而不為外界所污染的」。參與CAMPO的創意工作者小葦說,該停下腳步,看看之前走過的路,也看看創意市集的下一步。 太多雷同,作品中看不中用 誠品創意市集總召蕭青陽認為,過去創意市集中有太多雷同商品,東西重複性質太高時,「消費者不僅看得疲乏,對創意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加上整體創意市集的活動沒有經過完整的配套發展,久而久之消費者也就不當做一回事了。 曾培植過不少國內服裝設計師的衣蝶百貨協理劉懿慧指出,不少創意工作者徒有創意,可是對於行銷與市場毫無概念,因此設計出來的商品「可看不可用」。 劉懿慧也找過不少創意攤販進駐衣蝶,劉懿慧感嘆的說,大部分外表看起來很棒、很可愛,但實際用起來,卻常不堪一用。 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助理教授王鎮秋指出,「現在是創意市集的瓶頸,也是脫胎換骨時刻。」蕭青陽也說「現在是過渡期,也是改變模式的關鍵。」王鎮秋指出,過去兩年熱潮已漸走下坡,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創作者已走入實體通路,開始真正的自創品牌。至於當初隨波逐流,或是沒搭上風潮的人,則是回歸到一般的生活,創意市集彷彿是場夢。 王鎮秋強調,北京現在都有專區在培植創意市集人才,台灣創意市集缺少政府協助與建立制度。創作者若有固定點擺攤,政府再給予補助、輔導後續行銷等,台灣的創意市集才有未來。 more:  http://udn.com/NEWS/FASHION/FASS2/4169159.shtml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