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2011

出賣好設計/網路平台熱血行銷 台灣創作發光/顏君庭,李讓



關於pinkoi  http://www.pinkoi.com/about

出賣好設計/網路平台熱血行銷 台灣創作發光/顏君庭,李讓

塑毒事件,讓區區幾人輕易砸了台灣食品安全招牌。
但也有卓越青年,千辛萬苦在幫台灣建立招牌。
顏君庭,台大土木畢業,美國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碩士,放棄矽谷近千萬年薪,決心把台灣「最具競爭力的創意、軟體」,行銷國際。
上網結識另2位名校碩士,從2坪大的書房起家,專業幫他們節省技術財,設計師遴選,則從馬路找到網路,還挖出旅居國外的台灣創作者。
他們的創業,關係著自我實現,更關係著民族情感,要向世界宣告:台灣除有塑毒、有代工,還是個有精彩手作、優質人才、無限創意的一流地方!
採訪╱蔡佳玲 攝影╱張界聰



顏君庭,從台大土木畢業、美國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拿到電腦資工碩士後,隨即前進世界科技重鎮矽谷,待過趨勢科技、Yahoo!,領著合台幣800~1000萬元年薪。2009年底,他卻基於獨到的美、台文化觀察,棄業返台,創立專賣設計師原創商品的網站Pinkoi。






不待矽谷 看好台灣


「台灣把電子業塑造成高科技產業,但在老美眼裡,我們做代工,只是傳統產業。」顏君庭分析:「代工會慢慢移到中國,但台灣軟體、創意、所有人腦創造出來的,在國際間非常有競爭力!」
67年次的他,在矽谷未安逸於高薪,反而感染這裡瀰漫的創業力。「隨便去1家咖啡館,隔壁滿臉鬍渣、穿拖鞋的工程師,就在講他的business plan(營運企劃)。」他解釋,這和矽谷閒置資金多有關,資深創業家非常樂意贊助後輩。此外,美國一直是夢想國度,歐亞、中南美等外來移民第2代,不屬社會主流,非常渴望藉創業自成支流。「失敗率99%,但他們不怕冒險,大不了回去上班,等錢存夠再出來闖1次!」他深受激勵,相信與其在企業階梯爬到不能再往上爬,不如趁年輕出來衝,開始每年固定存1萬美元,薪水變多,就存更多,創業基金很快累積到數百萬台幣;也從矽谷的台灣新進,看到家鄉的榮耀與機會。






力推文創 建立自信


「近年出國留學的台灣人變少,大家寧可留在鴻海、台積電、聯電,但選擇出去的,質非常好,在矽谷很夯。」他認為論聰明才智,中國留學生可能略勝,但台灣教育開明、人才耐操,能適應團隊合作,島國心態又擅長把資源做最有效利用,因此優於印度、中國人。
「代工不可能做百年,但軟體業只要人在,就可以傳承。」他想用自己科技專長,把台灣文創行銷國際,前年底「小孩出生、滿月,算給我的美國生活1個交代,」便毅然舉家遷回。
「之前問朋友要不要加入,結果沒人願意放棄現職。」他上網找夥伴,在技術論壇搜尋到交大土木碩士李讓、美國紐約帕森設計學院碩士林怡君。「經過溝通,發現彼此方向、想法一樣。」李讓解釋,之後由他負責消費者看得到的前端,顏君庭負責後台、系統架構,去年在2坪大的書房,以50萬元起家。
「至今還剩30幾萬。」他們先不支薪,軟體自己寫,靠技術來省錢。初期到創意市集、文化論壇、文青聚集處篩選設計師,發現高達8成極度沒自信。






瞄準國際 積極參展


「很多市集設計師互稱『攤友』,但你若認定自己只是攤販,那生涯就到此為止!」顏君庭發現,他們羞於承認身分、更沒勇氣介紹作品,文案口條風花雪月,卻不交代基本規格,不符顧客需要,因此Pinkoi還幫忙確立品牌價值、帶設計師去參展,藉網路設群、各種行銷活絡買氣。
去年9月上線,合作設計師至今累積有近400人,涵蓋在英、美辛苦耕耘的台籍手工創作者。現居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飾品設計師Maki說,她會毛遂自薦,因低價量產品不斷輸台,而Pinkoi讓手創者群聚、發光,值得珍惜。
瞄準國際的自然結果,是外籍設計師也來上架,網站很快會有全英文版,也計劃賣進中國。顏君庭說,當年在矽谷,老闆曾指出他、及優秀台灣人的盲點:「表現優異,但要成為領袖,你不能安安靜靜、無話可說;要開口講,讓自己被聽見、被看見!」
壯膽是1次性成長,膽子一壯,它只會更強,同時心思更細以支撐那勇氣。顏君庭的創業如此,被他從街角暗巷挖出來、推向國際的台灣設計師,也逐漸變成這樣!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pinkoi 

老闆小檔案


顏君庭
◎年齡:1978年生,33歲
◎學歷:台大土木工程系畢業,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電腦資工碩士
◎經歷:
.26歲出社會:美國矽谷趨勢科技軟體工程師
.28歲:美國Yahoo!資深技術總監
.32歲:Pinkoi老闆
李讓
◎年齡:1981年生,30歲
◎學歷:交大土木工程系畢業,交大土木結構碩士
◎經歷:
.26歲:在家鄉金門開冰店
.27歲:當Soho族,接網站、軟體設計
.29歲:Pinkoi老闆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507215/IssueID/201107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