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2011

姓起文創夢/6年鑽研百家姓圖騰 紅點設計大獎獲肯定/王金順



姓起文創夢/6年鑽研百家姓圖騰 紅點設計大獎獲肯定/王金順

素有「設計奧斯卡」之稱的德國紅點設計獎,台灣今年獲獎連連,傳達設計類有38件獲獎創歷史新高,有別參賽者多是設計圈精銳,獲獎者中,有1名50餘歲中年人,賣住宅設備用品生意人、搖身一變設計人。
他說:「不該一輩子只做生意,我要做回我自己!」
6年前開始鑽研百家姓圖騰,五千年前中國人就有「姓」,他開發姓氏文創商機,耗資千萬終不悔,圖解「趙、錢、孫、李」,帶人一窺姓氏根源與意像美感。
得獎,是肯定的開始,執著,該如何向商機靠攏?

也許在別人目光裡,他的創作略帶冷門;也許在世俗價值裡,他的投注略顯耗資。但是,他說:「我不該一輩子只做生意,我應該做回我自己!」


他是今年德國紅點設計傳達設計類獎項得主之一、54歲的中年創作者王金順,以「百家姓圖騰」獲肯定,過去的他,有30餘年是庸碌的生意人,專賣廚具等住宅設備用品,6年前開始改弦易轍,投注文創領域。
王金順以素人之姿勇闖國際大獎,有趣的是素人如他、對手擒世界大獎平常心看待,女兒在國外留學,幫我送件報名,得獎通知是英文信、我連自己得獎都不知道。」只有國中畢業、在部隊補足高中同等學歷的王金順說。
他與設計相遇,是土法煉鋼、也是命運註定。

友人吆喝 投身設計


「以前我賣瓦斯爐,發現爐下方家庭主婦一擦拭、容易割傷,就會跟廠商建議切口設計應如何改良。」「賣熱水器,廠商找我先試用試賣、甚至協助外觀設計,還會幫廠商畫商標logo。」在台灣「設計師」尚未風行年代,他邊賣住宅設備用品、邊當客戶的「設計軍師」。
投身文創是在友人吆喝聊天、前進「未來趨勢產業」下的產物,他考量「沒有1個主要創作走不下去」,於是開始思索「代表東方文化的文創方向」,一股腦走進「百家姓圖騰」創作領域。
一開始王金順根據人口數、選出104個姓氏,例如:華人最大十姓-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佔華人人口4成。再考證各姓氏源流,以此為依據進行書法與圖像創作。
「每寫1個姓氏,心中都先有1個圖象概念。」非科班出身的他,擅於打破條框,擅用文字線條入畫,將姓氏字體又融入「國劇臉譜」、「米羅概念」、「畢卡索系列」、「簡約風格」等圖像呈現。
未得獎前,他不只計劃性完成圖騰創作、參展發表,甚至情商國文老師協助編撰百家姓根源等內容,他認為:「文創,不該只是商品設計、而應具備文化養份,不是流於把商品設計地很漂亮如此而已。」



多方合作 試探市場


多方合作 試探市場
在他眼裡:「姓氏根源非常有故事性、內涵中國數千年文化厚度。」
他姓王,圖騰是由「部落首領」與「半月形的天文儀做成的王冠」所組成;記者姓潘,圖騰是由「風」與「番」(番是一種建在水澤旁的天文儀器)所組成。
他自恃「每個人都對自己姓氏根源有興趣」、「開發成商品送人是很棒的伴手禮」,他親身經驗:「女兒回美國送給外國教授,教授還錶框掛起來。」但當創意與市場相碰撞,著實是一番資金與定位角力戰。
他闢店面一角當展示空間,打樣於馬克杯、手機袋、包包等用品,找來胞弟王金明協助拓展業務,小量開發明信片、撲克書禮盒等商品寄賣於國家音樂廳、國父紀念館等禮品部,也曾有環保袋、圖書出版等業者洽談合作,多方試探市場商機。



莫忘初衷 回歸最愛


從小愛畫畫的他,軀殼裡住著古老靈魂,年少時就愛搭車去逛故宮、牯嶺街逛舊書攤,出社會時他曾期望「興趣與工作結合」,跑去畫室負責畫商業畫,看到畫作被日本人批回日本賣,不甘只當個畫匠,轉換跑道做生意。
「以前賺錢改善家計,但賺錢之後就想留下點什麼,對人生有意義。」年輕礙於現實妥協做生意,年長時回歸興趣圓設計夢,「莫忘初衷」帶他回歸最愛。
對內在而言,大獎之於他,是個肯定;對外在而言,市場之於他,正待考驗。



今日達人 從商業角度修正


林慶琳 達摩工坊(studio domo)老闆
˙參賽成本:
德國紅點及IF、美國Idea、日本G-mark等知名國際設計大獎,從初審、複審、印刷年鑑等賽程都需一定金錢成本,得獎是肯定,但最後還是要導入實質面,從商業角度進行修正。
˙得獎效益:
獲國際設計大獎對商品宣傳大有加分、對銷售也有實際助益,其中實品獎項又比概念獎項更具商業化可能,特別是對設計科系年輕學子,得獎更是求職上很棒的履歷。
˙素人得獎:
素人創作者參加國際大賽,令人佩服其追求崇高理想的高度熱忱,這種怪才型創作者,需留意多找朋友交流討論,避免過度冷門、缺少包裝及心情上的抑鬱不得志。


more: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845572/IssueID/20111127

過來人心聲 找到對的大通路


江漢中 紅點設計獎得主多樣屋副總
˙得獎經驗:
像我們這種非科班出身的創作者,很容易成為「火花」,常因想自己掌控設計、營銷、製造等面向,投入過多金錢、且註定不會賺錢,建議直接找「對的大通路」,放棄自己製造、改以依量產比例抽成比較實際。
˙良心建議:
得獎後沒商品化非常可惜,與其摸索授權、推廣、展覽等方法,建議針對設計屬性評估通路,以百家姓圖騰為例,假設外國人接受度高,建議前進中國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等地通路,外國人聚集且熱愛東方文化者眾,對銷售有直接助益。

店家資料

電話:(02)2420-1188
地址:基隆市仁一路165號

Facebook: http://zh-tw.facebook.com/pages/%E7%99%BE%E5%AE%B6%E5%A7%93%E5%9C%96%E9%A8%B0/165120646847891

11/25/2011

林慶琳:開創新台灣設計理念



林慶琳:開創新台灣設計理念

  • 2011-11-18 01:27

  • 工商時報

  • 記者邱莉玲/台北報導


達摩工坊董事長林慶琳指出,若想培養出美好品牌,可以從「新台灣」設計理念和態度來創作,文創業是比腦袋不比口袋的產業,有效掌握台灣人特質、生活美學,加上現代工藝、創意,即使是一個「豆腐凳」也可以行銷全球。

林慶琳說,文創業者都希望創造出話題商品,但如何創造?他引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的話,「創意就是把事物巧妙地連結起來。」進一步要發展文創產業,他聽過最貼切的說法是自由落體公司創辦人陳俊良所言,「將文化用創意設計落實在產業。」

林慶琳指出,新台灣設計是包容多元文化,不刻意展現東方色彩,也不過度詮釋西方工業設計,新的、好的設計理念,應該是合理、尊重自然、耐用、以人為本,從心中發想、間接被感知,因為品質好所以耐用,不會輕易丟棄而造成環境負擔。

林慶琳舉稍早為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展設計的「豆腐凳」為例,豆腐相傳是西元前164年,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發明,唐宋時傳入日、韓,19世紀再傳至歐洲、非洲和北美,隨中西文化交流和素食主義、健康食物受重視,如今豆腐已是餐桌上的經典食材。

有次他到大直的小館子吃東西,一面坐著等食物、一面拍打蚊子,瞥見店外角落堆疊一個個板豆腐,靈機一動想將這個生活意象和乘坐體驗結合,便透過現代工藝、創意,打造出這張「豆腐凳」,傳達自然親切、蘊含甜度與幸福感的生活美學。

為了做出豆腐的細緻紋理,林慶琳特地到台南工廠找高密度發泡材質來做,並調整密度,以期提供較好的乘坐體驗。取名「請坐,請上坐」,意謂人際互動的初始,感情的連結,豆腐凳的「勤儉質樸、和善親切」貼心幽默地融入現代生活,是品牌的態度,也正是台灣人的特質。

11/22/2011

坐/做上一把與時並進的名椅—林東陽教授專訪/motimes



坐/做上一把與時並進的名椅—林東陽教授專訪
在全球化消費文化之下,傳統匠藝往往因跟不上時代思維而逐漸被消費者淘汰,然而,一個產業的發展與否更仰賴地區內全體消費者的體認與思維。在台灣,細木作匠藝的生態逐年改變,面對外在市場環境和自身產業環境,我們是否也能做出一把屬於自己的名椅?

木頭是人類史上使用最悠久的材質,也許因為如此,當我們談到細木工往往聯想到一個古板、老掉牙的產業。然而隨著全球化市場的開啟,在我們的眼前是越來越多細木家具因設計師聯名及品牌概念注入而活化的成功故事。傳統和現代並非從素材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與時並進的創新思維。今年九月,長期推廣家具教育的「懷德居」創辦人林東陽教授推出《名椅好坐一輩子-看懂北歐大師經典設計》新書,從個人北歐家具交流的經驗出發去探究家具哲學、北歐工藝精神、家具大師及經典設計。透過與教授的對談,我們試圖找尋自己土地上細木家具的現在與未來。

在全球化消費文化之下,細木作品項和素材多元滲透至生活之中,從您的觀察中,傳統細木作匠藝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起了甚麼轉變,又如何因應這樣的改變

A:今天傳統的木作工藝工匠一輩子在既定的訓練和思維之中生活工作,當每個師傅擁有的想法和技術皆大同小異,遵照一代傳一代的口訣製作細木產品,那些被產出的工藝家具便顯得單調、缺乏特殊性與個性。甚至到了1980 年代開始,兩岸商業市場逐漸活絡,相似的商品在市場中大量快速流通,同質商品的價值自然就會因為供過於求而降低。因此若傳統木作匠藝無法因應環境做出改變,大部分皆只能告老還鄉,被消費者淘汰和遺忘。

近年來政府機關及民間的木工教室紛紛設立,因教學訓練模式的不同、學習目的和使命的差異,使後起細木作設計師有別於以往細木工匠,針對這樣的木作匠藝人才重整現象,您的看法是甚麼?

A:老木匠和新一代設計師的最顯著的差別在於思維。年輕人受新的教育、新的外在刺激,進而去創造包含新思維的產品;相對地,傳統工匠若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去洞察新市場的脈動,進而以新思維去回應之,那麼作品也只是用材料去重複木頭細胞的排列組合。就好比台灣許多奇木、原木家具常標榜某件作品的尺寸,強調木材越大越厚越長就越了不起,而不懂得去思考如何善用這些材質,進而創造更多的價值。

近幾年大家常談論台灣這塊島上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個產業與科技業一樣需要受重視,是我心中相對重要的「3C 產業」,3C 代表著三個缺一不可的元素:Culture (文化)、Creativity (創意) 和 Craftmanship (工藝精神)。今日新上市的設計生活用品源源不絕,當中的故事性和創意度相當豐富,文化所孕育的思維也能被看見,但對我而言,距離消費結帳往往仍差一步。原因是作工不夠精細,作品沒有蘊含敬業精神,也因而無法感動我心。因此年輕人雖有熱誠和創意,但要如何在這個速食文化中,把當今社會逐漸喪失的傳統工藝精神找回來,更是一件嚴肅且重要的課題。

Q:木工匠藝因應全球市場而成立工作室創設品牌,透過品牌為產品加值以利行銷,您是如何看待「品牌」和「設計師」的角色在木工匠藝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帶來的改變?

A:我深切期盼台灣這塊島嶼所培養的設計師和品牌能成功,然而現實上他們其實是相對弱勢的。舉例來說,懷德居學員吳宜紋於2010 台灣工藝競賽獲頒首獎的餅乾板凳,把木作椅凳和兒時飲食回憶做了連結,並巧妙地將木頭的先天缺陷轉化為作品特色,創造了一系列饒富趣味的木作商品,也因此得獎後有許多台灣的企業家想與這樣的年輕設計師和合作。這些人才和他們的能力需要被珍惜和肯定,以創作為志業卻也嚮往安定的生活,這些都需要花時間一步步去實踐,並且一同克服市場上的風險。可惜的是就我的觀察,台灣的企業家往往想要一步登天,從利益出發而非真正愛護年輕人,正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和看待文化的態度。反觀北歐設計師Hans J. Wegner 和Johannes Hansen、Carl hansen & Søn、PP Møbler 三個木工坊超過一百七十多年的合作情誼,我認為在台灣當今社會是看不到的。

也因此我希望在產業之外,靠自身的力量去提倡「家具合作社」的概念,以懷德居木工教室的知名度推動一個友善的交流平台。我們穿針引線地讓學員和創作者的作品在這個平台上被看見,同時也發起團購木作家具,提供一個檯面下的社群,讓喜歡的人以實惠的價錢買到好東西。我還是期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惜物愛物之上,而不是金錢和生意上。

Q:您認為目前台灣本土的細木工藝品牌是否具備生產「名椅」的優勢?亦或是該如何發展自己優勢去因應全球環境?

我心中的名椅具備兩個要素,第一是有名有姓有血統,第二是要好坐。對我來說好坐甚至勝過姓名,畢竟椅子不是單純的藝術品,若消費只是滿足視覺而不實用,便不算好設計。東方人購買家具時往往會先詢問價錢和材料,因此在回應在地消費者既有需求的同時,台灣業者如何生產出具有設計感和好坐的椅子,還有一大段路需要努力。

一個產業可否生存和能否蓬勃發展,往往在於國民的整體認知和當局者的推動支持,比方說以設計為名的丹麥,他們的國王年年出席家具大展,以行動全力支持當地家具產業。這也是為什麼懷德居從教育開始做起,雖無能力改善台灣整體產業,但我始終相信「寧靜革命」下一點一滴的影響力:十個學員可以影響一百個學員,一百個學員影響一百個家庭、影響一百個朋友。唯有一步步地改變人們的認知,產業才會開啟。就好比運動產業,一個國家有多少參與運動的人口才會有多少職業球員,有多少職業球員才能夠產生多少運動明星。同樣的概念延伸到木作產業和品牌,當今台灣有足夠參與木工的人口,才會有足夠的職業師傅,職業師傅夠多才能誕生優秀的職人,進而產出一個好的品牌,和一把好坐的名椅。

編輯/林宛縈

more

http://www.mottimes.com/cht/dialogues_detail.php?serial=15

11/18/2011

「阿三哥大嬸婆舞臺灣」熱情登場/劉興欽之創意火花



「阿三哥大嬸婆舞臺灣」熱情登場

大家記憶中的漫畫人物「阿三哥、大嬸婆和機器人」即將登上舞臺,帶來一齣精彩的舞蹈演出!文建會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與美江舞蹈團、新竹縣政府合作,將於11月26日在臺北市臺北劇場、27日在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演出「阿三哥大嬸婆舞臺灣」舞劇,結合臺灣國寶級漫畫家劉興欽的漫畫與民族舞蹈,將激盪出更多創意的火花,喚起大家童年的回憶。

今(17)日舉行熱鬧的暖身活動,漫畫人物阿三哥、大嬸婆和機器人一大早就從家鄉新竹線內灣站搭乘火車前往臺北與大家見面,沿途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紛紛與他們合照,同車的旅客意外獲贈劉興欽老師親筆簽名的限量漫畫紀念卡,顯得又驚又喜。新竹縣長邱鏡淳說在三十年代時大家出去玩就是帶著大嬸婆的布包和阿三哥的雨傘,大家看了便會勾起往日生活的回憶。漫畫人物融入地方特色的產業發展,展現出臺灣藝術方面的軟實力。

文建會副主委林金田表示,近年來文建會積極推廣各種文化創意結合活動,臺灣文化受到歷史變遷的影響,具備豐富的多樣性。希望大家來欣賞此次將漫畫融入舞蹈的美學創意表演,也期望臺灣的本土文化之美能讓大家看見,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 

劉興欽老師也說很高興臺灣的本土漫畫代表人物—阿三哥與大嬸婆與民族舞蹈結合,希望能激盪出一個全新的文化創意火花,提供給民眾一個不同的視覺饗宴。

表演團體「美江舞蹈團」於1977年由郭美江老師創立,屢次獲得臺灣區民族舞蹈冠軍、BURSA國際藝術節「世界民族舞蹈大賽」優等獎等國內外獎項的肯定,更榮膺歷屆「文建會優良扶植團隊」。郭美江老師表示,此次劉興欽老師筆下的漫畫人物(阿三哥和大嬸婆)首次與美江舞蹈團合作不但是榮耀也是挑戰,表演內容將融合舞蹈、戲劇、音樂等元素,配合多媒體方式完整呈現漫畫「阿三哥、大嬸婆」的在地精神。

「阿三哥大嬸婆舞臺灣」將於100年11月26日(星期六)19:30在臺北市臺北劇場(中影文化城);及100年11月27日(星期日)14:30在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演出。本活動採索票入場,三張9-10月統一發票可兌換一張入場券。兌換日期為100年11月19日(星期六)分別於臺北劇場15:00開始,200張索完為止;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服務臺9:00開始,400張索完為止,每人限索四張。

大嬸婆野薑花粽

http://bigma.shop.conn.tw/

大嬸婆私房菜

http://035849093.ehsinchu.tw/?ptype=info

11/16/2011

祥業工業SLIM折合椅,台灣傳產獲德國iF Award 金獎/design by Elly Huang(黃涵 宜)



SLIM輕薄折合椅是一張和筆電一樣輕薄椅子。

SLIM 的輕薄結構設計粉碎了移動家具的種種不便,僅僅3公斤多的重量,和一般筆記型電腦的重量一樣,名符其實的便利移動式家具。不同於市面上常見的折合 椅,SLIM的輕薄在收合起來的瞬間即可感受。筆直的輪廓線搭配座背淺淺的圓弧曲面,簡潔的黑白兩色,任何居家或商業空間、各種色調背景的環境皆可輕易融 入。

關於祥業工業

-理念-

祥業工業自1978年創立至今,開發出近百項自創產品,獲得無數專利,對產品的要求、對客戶的承諾,始終秉持「創新、品質、服務、環保」的經營理念,積極研發產品,嚴格控管品質,重視客戶服務,使用可回收再生物料,以應環保。

-品質管理-

每樣產品都經過嚴密的控管,從產品的設計、原物料的採購、成品的製造和檢驗測試,乃至大量生產,每個環節皆嚴格把關。生產過程中,各工作站均有品質控管區,以確保品質,防止不良品發生。廠內亦設置具有SGS測試標準的測試機台,可定期進行產品抽檢,確保品質穩定。

-拓展全球-

產品均獲得品質檢驗管理系統ISO9001與CNS正字標誌的認證,亦擁有數十件國內外專利權。過去數年,積極參與各大國內國際競賽,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國家優良設計產品獎等等肯定,致力於將Well Made in Taiwan推向全球,至今已陸續和89個國家合作。

未來-

祥業工業信守經營理念,並以鞏固研發實力、提升品質管理、發展機械自動化、拓展海內外市場為目標,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期望未來成為令人驕傲的本土企業。

祥業工業 facebook  http://zh-tw.facebook.com/chairking

11/14/2011

台灣之光/台鄉下小孩/吳寶春達人



台灣之光/吳寶春

吳寶春(1969年-),生於台灣 屏東縣內埔鄉龍 泉村大武山腳下,為台灣知名麵包師。2008年,吳寶春、曹志雄與文世成,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素有麵包界奧林匹亞的「樂斯福盃麵包大賽(Coupe Louise Lesaffre)」奪下世界銀牌,同時吳寶春,亦拿下歐式麵包的個人優勝。2010年,吳寶春代表台灣,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 (LES MASTERS DE LA BOULANGERIE),吳寶春打敗其它7國的選手,獲得歐式麵包組 (Pain) 世界冠軍。

吳寶春生長於屏東鄉下,家境貧窮,12歲時他的父親過世,由寡母陳無嫌扶養8個孩子長大,吳寶春國中畢業後離鄉北上,到台北當麵包學徒在當了十幾年的傳統麵包師傅後,受到陳撫光引介而接觸到新式麵包。

在世界麵包大賽奪冠後曾在「哈肯舖」「帕莎蒂娜」等麵包店擔任顧問,並計畫在高雄開設自己的麵包店。2010年10月29日在高雄市政府大樓對面的「都廳苑」大樓進行試賣[1],11月4日,其個人店面「吳寶春(麥方)店」正式開幕[2]

  • 「酒釀桂圓麵包」,又名「紅酒桂圓麵包」,吳寶春參加2008年世界盃麵包大賽的「國家特色」麵包,酒釀桂圓麵包以紅酒替代米酒,並選用台南市東山區古法煙燻龍眼乾,加上老麵、胚芽、核桃,成為創新的台灣歐式麵包



  • 「米釀荔香麵包」,又名「荔枝玫瑰麵包」,吳寶春參加2010年世界盃麵包大師賽時的「國家特色」麵包,米釀荔香麵包選用台灣在地食材,如彰化縣芬園鄉的荔枝乾、屏東縣三地門鄉的原住民小米酒、南投縣埔里鎮的有機玫瑰花瓣,再加上核桃及老麵。


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5%AF%B6%E6%98%A5

寶春麵包店 http ://www.wupaochun.com/wu.html

11/11/2011

文創,不僅需要掌聲/by 鄭志凱新觀念



20幾年前,我曾經延請一位在資訊界擁有輝煌經歷的高級主管加入經營團隊,他的工作表現非常出色,幾乎無懈可擊,只是衣著不太注意打點,襯衫頭兩顆釦 子經常敞著。過了2、3個月,我終於按捺不住,客氣地問他:「不扣第二顆釦子,這是你刻意的風格呢,還是你常忘記?若是風格,我完全尊重,若只是沒留意, 讓我提醒你忘了扣釦子。」一個人不自覺的習慣或是出自品味的抉擇,久而久之便形成他的風格。但是一個組織或一項產品的風格,必然是精心設計的結果。

從品味、風格,到時尚

現 代商業競爭的角力點,近年來逐漸由硬實力轉向軟實力。創造消費者適悅的消費經驗,勝於追求生產效率;產品功能固然重要,究竟不敵令人怦然心動的美觀外型。 過去歐美亞三大洲的分工,亞洲致力於效率的創新,美洲在科技創新遙遙領先,歐洲則在形式創新上擁有悠久的傳承。隨著亞洲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內需市場的擴 大,亞洲產業升級由硬而軟,創新的主軸由效率、科技而轉向形式,這是一個良性而且必然的趨勢。這幾年各地文創產業園區如雨後春筍,風格力競爭或美學經濟的 呼籲甚囂塵上,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發展方向。

然而開發風格競爭力和增加生產競爭力完全不同,後者是一種可複製、績效可預測的投資,工廠裡只要架上最新、最自動化的生產線,生產力的增加立竿見影。至於風格,本來最忌諱的就是一窩蜂人云亦云,更何況美學與經濟各有不同的追求,文化和文創發展的仰角也自有其高低。

文 化可以寂寞,文創卻需要掌聲。文創的艱難之一是,這條從個人品味到產品風格到社會大眾趨之若鶩的時尚之路,其間曲折無人能夠掌控,終點也沒人可以預見。論 當今經營風格最為成功的企業,蘋果電腦應可當之無愧,蘋果的成功幾乎完全來自賈伯斯(Steve Jobs),賈伯斯的招牌是禪風般的簡約風格,這個美學訓練他自己歸功於大學一門美術字體的課程。蘋果的成功大家嚮往,成功的路徑似乎清晰可辨,然而看不 清楚的是需要多少個失敗的賈伯斯才能栽培出一位成功的賈伯斯?什麼樣的社會氛圍才不會早早扼殺了年輕的賈伯斯?如何建立一種組織文化能夠在信任一個人的獨 特品味和掌握社會脈搏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建立獨特而有底蘊的風格

風格最重要的成分是獨特,獨特必定得另闢蹊徑,選擇前人未曾走過 的、沒有路標的幽林小路,畢卡索說:「吃番茄時我看番茄一如眾人,畫番茄時我跟眾人皆不相同」;獨特縱然追求標新立異,卻不能一無所本,阿姆斯特丹梵谷美 術館在寬闊的照壁上用各國語文重複梵谷給他弟弟的忠告:「要多進博物館 」(go to the museum as often as you can),畢卡索也說他的每一幅畫裡都有前輩畫家的影子。

建立風格,不只是創新,也要有底蘊。既曰獨特,起初難免受到懷疑和排斥,越是強調團結和諧的社會,獨特越難以存活;反之,一個社會能夠容忍亂度,接受失敗的嘗試,獨特的風格才有呼吸的空間,才有時間擴散,贏得足夠的掌聲。

文 創的艱難之二是創意沒有經濟規模,20人的創意團隊不見得比2個人的創意小組更有創意。創意的產生既不是全盤複製的無性繁殖,也不能依賴耳濡目染的近親繁 殖,最難得的創意有如基因突變,其來雖然有因,其過程和結果卻隨機而不可預測,因此文創一如有機精緻農業,既無法以機械方式大規模耕作,還多少得靠天吃 飯。

時尚的短暫與永恆

各 種不同風格百花齊放,競相爭取青睞,其中稍有成功者即遭受抄襲或模仿(模仿是最真心的讚美),更有成功者成為時尚,領一時風騷。無奈掌聲越多,時尚獨特的 魅力也隨之一點一滴消失。當流行的潮水退去,某些時尚猶如留在沙灘的腳印,潮去無痕;某些時尚卻能帶著時代的印記走入人類的集體回憶,像是18世紀華麗的 巴洛克風格,19、20世紀之交充滿波動線條的新藝術(Art Nouveau),或是20年代反映資本主義自信的裝飾藝術(Art Deco)(沿上海外灘的許多西式建築多半屬於這一時期的風格),都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資產、世世代代反芻的食糧。

現代主義的拓荒者波特萊 爾曾經如此主張:構成美的一種成分是永恆的、不變的另一種成分是相對的、暫時的。文創的艱難之三便是永恆與短暫這兩種成分如何調配,追求永恆便難以掌握時 代脈搏,緊抓時代牢牢不放終究會時過境遷;若調配得宜,成功的文創可以創造時尚(vogue),不然,頂多造就一時的熱潮(fad)而已。

以上述 說發展文創產業的種種艱難,不是噓聲,更不是看衰文創,不過提供一些「思之食」(food for thought)罷了。家裡老人家曾經說:富一代會吃,富二代會穿,富三代會送禮。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涵養有它不斷深化、沉澱的次第,文化的高度與文創的 廣度之間的關係有如金字塔,不追求高度,不會有廣度。

more  http://ideas.org.tw/magazine_article.php?f=24

11/10/2011

夢想怎麼補助(張大春)



建國百年搖滾劇《夢想家》所引起的抨擊和討論已經不少,聚焦所在,不外是這齣公演了兩個晚上的大戲所費不貲──兩億之於一般較拮据的表演團體也許真能撐到民國200年。另一個論旨則是在抨擊此劇的意識形態和藝術水準,紀蔚然的一番沉痛語恐怕也是民國百年以來對單一劇場演出最無奈而犀利的按語:「無論從任何角度(秀場、政治宣傳或藝術)檢視,耗資兩億的《夢想家》著實不堪卒睹,若不是為了研究國家機器之於表演藝術的汙染,及表演藝術團隊自甘墮落的程度,我還真找不到看下去的理由。」

凸顯補貼政策粗糙


《夢想家》的導演賴聲川婉轉低調的申辯似乎不能止爭止疑,抬出因病過世的陳志遠和「200萬轉播收視觀眾的感動」來當甲盾也徒惹虛蹈空談之譏。然而,這件事之直欲歸咎於藝術家之貪婪容或過於沉重,即使要指責創作者失之浪費也已經偏離了深刻討論的主軸,整個問題的核心應該是國家的文化補貼政策究竟如何立意與遂行才是。

文化藝術之作為一種行業,本來就是、也永遠會是弱勢。台灣在過去數十年間所擘畫、實踐的補貼政策一向就極為粗糙,其手段尚不及「包青天陳州放糧」。猶記去年年底,我在本專欄所寫的一篇文字《補助或糟蹋「瀕危動物」?》即已指出:為了剋扣一位年輕詩人第一本詩集的兩三百本印製費,文建會在發放補助時竟然違背合約,而國家文藝基金會官網則在作者查詢價差之後後偷偷改掉了原先的價購數量。這是一樁小事嗎?
相對於批價兩億一千五百萬的建國百年大秀,這反而是一樁不容或忘的大事;它坐實了執政當局的文化補貼的確只有兩個極端,其一是憑媒體曝光印象遴選知名人物恣意供應資源,廣邀俗眾之驚詫,以矜其好大喜功之情;另一端則極像是《禮記?檀弓下》所記載的那個小故事裡狀貌慈善而心地涼薄的黔敖,「為食於路,嗟人來食」。

媒體批評的焦點若只能矚目於兩天開銷兩億,則我們的國家和公民永遠不會反省:《夢想家》爭議所反映的,是整個政府在文化補貼政策上的持續失能。盛治仁不是第一個白目的文建會主委──我可以大膽地說:歷來的文建會主委都把這單位當成是開倉放賑的衙門,到了逢十逢百的某時某刻,實有大拜拜之需要,再號召平素所賑之佼佼者,獻演一回國家機器所需之文康宣傳。
我們的各級文化官僚一向不明白,補貼不只是給錢而已,給錢也不只是收買或推銷國家認同而已。當局所必須反省者,補貼之於國家,是一個過程和手段;唯其能夠透過補貼,我們的公民社會才有機會經由政府體系來瞭解:匯集納稅人之付出所挹注的對象在整個產業裡長時期的生態和處境。
同時,文化行政部門還要藉此養成一定的品味和視野,能夠判斷這些創作活動如何在一個消費環境中形成自足的供需。如此,文化行政單位也才能有所根據,來落實或推廣它一貫高掛的「文創」招牌。質言之:從中央的文建會到地方的文化局之執事者,絕不應該坐鎮錢坑、散銀自賞,以攀交或打發文藝工作者為家常,一旦招惹物議,便將責任推給「委外評審」諸公,斤斤然以不曾違法為最高行政倫理。
至於藝術家或創作者在這裡能思考甚麼呢?他至少可以想一想:我所產出的這藝術或創作究竟在哪一個層次上對得起埋單的金主?賴聲川起碼不應該把自己當成張藝謀,淪落為「國家級秀才」數十年辛勤耕耘,讓錢與排場給鬧得方寸大亂,何苦?


作者為作家
<果然有話>


more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blog/art_id/33799459/IssueID/20111108

11/04/2011

林百里:書讀不好 我才成功



林百里:書讀不好 我才成功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昨日語出驚人,對著數百名參加台北世界設計大會的設計師、學生和學者,直言「我超恨台大電機系,念書如同念聖經」,並痛斥台灣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教師應扮演解惑的角色,鼓勵學生創新,不該是死讀書及格就好。他還反諷地說:「我讀書讀不好,所以我才會成功。」

     台大電機學院院長李琳山則強調,林百里常會督促學院要改進,一席話是愛之深責之切;教務長蔣丙煌則說,時空背景已變,台大已「脫胎換骨」。蔣丙煌表示,林百里畢業已超過四十年,現在台大每學期開課超過五千門,課程多元化,學生可以選擇空間大,教學也轉為互動、行動導向式、個案式教學、分組討論。

林百里說,破壞性的創新才能進步,創新不能怕失敗,甚至要恐懼成功,因為成功是由很多失敗組合而成,成功往往來自關鍵性的失敗。

     林百里暢談創新,痛斥台灣的教育太死板,「教不出創新的人才,嚴重阻礙成功。」他舉自己為例說,從香港飛到台灣念台大電機系,但是教授的教學方式錯誤,念書就只求及格,而不是具有創造思惟的人,能得到讚賞。

     林百里說,念書應該靠自己,不是聽老師講,老師的角色是「解惑」,協助學生找出解答。「應該是不創新,不及格。」

     緊扣「創新」的核心精神,林百里鼓勵與會的設計師和學生,不要怕失敗。他指出,蘋果也曾做出許多失敗的產品,很多產品後來沒有上市,但之後卻造就了成功的產品。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美國哈佛大學學生中,智育成績前五十%的人畢業後多數當教授,排名後面的通常到企業界,其中許多人很有成就,還捐款給母校。林百里的智育成績可能不是很好,但台大的環境卻造就他有今日成就,他應該感恩台大。

     小林百里四屆的學弟李琳山說,他們求學時台大電機系的確很爛,老師有博士學位的不超過五個,實驗室的設備更是破舊。但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創系六十六年的電機系,畢業系友逾千人,現在的台大電機系已經和國際同步接軌。

     電機系大四生蔡博安說,系上給學生很多發揮空間,讓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大陸參賽的時候也明顯發現,台生的創意偏向生活化,而陸生的作品仍是技術導向。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9854/112011102600055.html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1&f_SUB_ID=270&f_ART_ID=350230

11/01/2011

世界設計大展/永進木器廠展現台灣島嶼氣力!



世界設計大展/永進木器廠展現台灣島嶼氣力!

走到「2011台北國際設計大展」的展場裡,永進木器廠的會場特別吸睛。以巨大的竹簍為中心,融合本土性以及現代性,展現台灣獨有的生命力。

成立於1951年的永進木器廠,歷史已有60年。但為求創新,1988年自創品牌Strauss家具,有別於出走國外的大廠,永進選擇將根留在台灣,無論是設計或是製造,皆是台灣出品。永進木器廠這次以台灣「島嶼的氣力」為主題在南港展覽館展出,展場隨處可見以傳統文化發想出來的家具。除了懷舊納新「講台灣話的家具」以傳承台灣人的生活外,一進展場的牆上也有許多照片,藉此想傳達給人們「溝通」的概念,不難見他們的巧思。

不僅自製家具,永進也是台灣星巴克、Coldstone門市椅子的供應商。永進木器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宏仁表示,家具的存在為的就是能改善生活機能,而這些商品都是設計師的心血。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永進能打造出一個讓台灣人驕傲的家居品牌。

聽過「永進木器廠」嗎?也許沒有,不過年紀稍長的你,一定看過需要拉開小木門才能欣賞節目的電視;年輕的你也一定用過星巴克的桌椅,這些木製家具,全是「永進」的傑作。

走進南港展覽館,一定會注意到一座既像籮筐,又像諾亞方舟的龐然大物。永進的駐展總監李崑正說,會想將攤位如此設計,發想來自於傳統市集,小販挑著裝滿青菜水果的竹籮筐,往地上一擺就是一攤,永進參展,也用籮筐裝起自家的設計家具。

 身為傳承三代的木器廠,永進已邁入第六十個年頭。最初以製作嫁妝、五斗櫃起家,到第二代時承接國際OEM訂單,替知名的家具公司如IKEA代工生產。但為 人作嫁久了,見識過許多世界級的工藝設計,永進也不甘寂寞起來,擺脫單純接單、做工的形態,推出了自己的家具品牌STRAUSS。

STRAUSS,源於奧地利音樂家Johann Strauss,取其將宮廷音樂帶入平民社會的理念,永進也想把最精緻的手藝引入尋常家庭。一開始,不是設計起家的永進,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性,創造了很 多李崑正形容為「很恐怖」的東西,上門的客人面對那些造型奇特的家具,還以為誤闖博物館,直問店員要不要買票進場?

 More

http://www.nownews.com/2011/10/28/11752-2752990_1.htm#ixzz1cPfbmi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