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2011

坐/做上一把與時並進的名椅—林東陽教授專訪/motimes



坐/做上一把與時並進的名椅—林東陽教授專訪
在全球化消費文化之下,傳統匠藝往往因跟不上時代思維而逐漸被消費者淘汰,然而,一個產業的發展與否更仰賴地區內全體消費者的體認與思維。在台灣,細木作匠藝的生態逐年改變,面對外在市場環境和自身產業環境,我們是否也能做出一把屬於自己的名椅?

木頭是人類史上使用最悠久的材質,也許因為如此,當我們談到細木工往往聯想到一個古板、老掉牙的產業。然而隨著全球化市場的開啟,在我們的眼前是越來越多細木家具因設計師聯名及品牌概念注入而活化的成功故事。傳統和現代並非從素材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與時並進的創新思維。今年九月,長期推廣家具教育的「懷德居」創辦人林東陽教授推出《名椅好坐一輩子-看懂北歐大師經典設計》新書,從個人北歐家具交流的經驗出發去探究家具哲學、北歐工藝精神、家具大師及經典設計。透過與教授的對談,我們試圖找尋自己土地上細木家具的現在與未來。

在全球化消費文化之下,細木作品項和素材多元滲透至生活之中,從您的觀察中,傳統細木作匠藝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起了甚麼轉變,又如何因應這樣的改變

A:今天傳統的木作工藝工匠一輩子在既定的訓練和思維之中生活工作,當每個師傅擁有的想法和技術皆大同小異,遵照一代傳一代的口訣製作細木產品,那些被產出的工藝家具便顯得單調、缺乏特殊性與個性。甚至到了1980 年代開始,兩岸商業市場逐漸活絡,相似的商品在市場中大量快速流通,同質商品的價值自然就會因為供過於求而降低。因此若傳統木作匠藝無法因應環境做出改變,大部分皆只能告老還鄉,被消費者淘汰和遺忘。

近年來政府機關及民間的木工教室紛紛設立,因教學訓練模式的不同、學習目的和使命的差異,使後起細木作設計師有別於以往細木工匠,針對這樣的木作匠藝人才重整現象,您的看法是甚麼?

A:老木匠和新一代設計師的最顯著的差別在於思維。年輕人受新的教育、新的外在刺激,進而去創造包含新思維的產品;相對地,傳統工匠若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去洞察新市場的脈動,進而以新思維去回應之,那麼作品也只是用材料去重複木頭細胞的排列組合。就好比台灣許多奇木、原木家具常標榜某件作品的尺寸,強調木材越大越厚越長就越了不起,而不懂得去思考如何善用這些材質,進而創造更多的價值。

近幾年大家常談論台灣這塊島上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個產業與科技業一樣需要受重視,是我心中相對重要的「3C 產業」,3C 代表著三個缺一不可的元素:Culture (文化)、Creativity (創意) 和 Craftmanship (工藝精神)。今日新上市的設計生活用品源源不絕,當中的故事性和創意度相當豐富,文化所孕育的思維也能被看見,但對我而言,距離消費結帳往往仍差一步。原因是作工不夠精細,作品沒有蘊含敬業精神,也因而無法感動我心。因此年輕人雖有熱誠和創意,但要如何在這個速食文化中,把當今社會逐漸喪失的傳統工藝精神找回來,更是一件嚴肅且重要的課題。

Q:木工匠藝因應全球市場而成立工作室創設品牌,透過品牌為產品加值以利行銷,您是如何看待「品牌」和「設計師」的角色在木工匠藝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帶來的改變?

A:我深切期盼台灣這塊島嶼所培養的設計師和品牌能成功,然而現實上他們其實是相對弱勢的。舉例來說,懷德居學員吳宜紋於2010 台灣工藝競賽獲頒首獎的餅乾板凳,把木作椅凳和兒時飲食回憶做了連結,並巧妙地將木頭的先天缺陷轉化為作品特色,創造了一系列饒富趣味的木作商品,也因此得獎後有許多台灣的企業家想與這樣的年輕設計師和合作。這些人才和他們的能力需要被珍惜和肯定,以創作為志業卻也嚮往安定的生活,這些都需要花時間一步步去實踐,並且一同克服市場上的風險。可惜的是就我的觀察,台灣的企業家往往想要一步登天,從利益出發而非真正愛護年輕人,正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和看待文化的態度。反觀北歐設計師Hans J. Wegner 和Johannes Hansen、Carl hansen & Søn、PP Møbler 三個木工坊超過一百七十多年的合作情誼,我認為在台灣當今社會是看不到的。

也因此我希望在產業之外,靠自身的力量去提倡「家具合作社」的概念,以懷德居木工教室的知名度推動一個友善的交流平台。我們穿針引線地讓學員和創作者的作品在這個平台上被看見,同時也發起團購木作家具,提供一個檯面下的社群,讓喜歡的人以實惠的價錢買到好東西。我還是期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惜物愛物之上,而不是金錢和生意上。

Q:您認為目前台灣本土的細木工藝品牌是否具備生產「名椅」的優勢?亦或是該如何發展自己優勢去因應全球環境?

我心中的名椅具備兩個要素,第一是有名有姓有血統,第二是要好坐。對我來說好坐甚至勝過姓名,畢竟椅子不是單純的藝術品,若消費只是滿足視覺而不實用,便不算好設計。東方人購買家具時往往會先詢問價錢和材料,因此在回應在地消費者既有需求的同時,台灣業者如何生產出具有設計感和好坐的椅子,還有一大段路需要努力。

一個產業可否生存和能否蓬勃發展,往往在於國民的整體認知和當局者的推動支持,比方說以設計為名的丹麥,他們的國王年年出席家具大展,以行動全力支持當地家具產業。這也是為什麼懷德居從教育開始做起,雖無能力改善台灣整體產業,但我始終相信「寧靜革命」下一點一滴的影響力:十個學員可以影響一百個學員,一百個學員影響一百個家庭、影響一百個朋友。唯有一步步地改變人們的認知,產業才會開啟。就好比運動產業,一個國家有多少參與運動的人口才會有多少職業球員,有多少職業球員才能夠產生多少運動明星。同樣的概念延伸到木作產業和品牌,當今台灣有足夠參與木工的人口,才會有足夠的職業師傅,職業師傅夠多才能誕生優秀的職人,進而產出一個好的品牌,和一把好坐的名椅。

編輯/林宛縈

more

http://www.mottimes.com/cht/dialogues_detail.php?serial=15

沒有留言: